欣欣向“融”满目新——洛阳“十四五”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
一件轴承,经河南科技大学“一厂一所一校一院”协同创新机制攻关打磨,建功“神舟”问天、“嫦娥”揽月、“北斗”指路;一辆农机,在龙门实验室“室企联合研发”新机制助力下,开辟了自主规划、无人驾驶、协同作业的农业机器人新领域……环视河洛大地,从高速运转的智能车间,到潜心攻关的高校院所,处处涌动着深度协作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的发展热潮,折射出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,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,促改革、建平台、强科研,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,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,一场从科技强到产业强、经济强的创新嬗变在河洛大地上演!
走进洛阳万基铝加工有限公司,轧机上,银光闪闪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铝箔正缓缓收卷。它们的目的地,是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。
万基铝加工的市场突破,离不开高校的创新加持。这些年,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改革。在成果完成人(团队)和学校分别享有转化总收益的90%和10%等政策激励下,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维以“技术外援”身份进驻企业,帮其解决合金延伸率和针孔数目控制等难题,助力企业跻身国内铝塑膜用铝箔第一梯队。
产学研融合要“先人一步”,改革是“关键一招”。着眼进一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顺问题、消除科学技术创新中的“孤岛现象”,我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破解“不想转”“不会转”“不好转”难题,为推进创新引领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在全省率先探索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综合运用“竞争择优”“首席专家制”等制度,“谁能干让谁干”,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,政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完善;依托中航光电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联合产业链上下游、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8家,“团队共引、平台共建、项目共研、难题共解”的校企院协同创新模式加速成形;通过选派企业“科技副总”,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争相把论文“写”在生产线上……
体制机制创新除羁绊、破藩篱,打通了创新价值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慢慢的变多实验室的“纸上蓝图”,走向生产线的“实景落地”!